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时 评

菲律宾应当扮演好东盟桥梁角色

2025-10-30 19:37:41       来源:中国南海研究院

近日,菲律宾正式接任东盟轮值主席国。这一职位要求主席国秉持公正,致力于促进区域团结、稳定与繁荣。回望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合作共赢始终是主线,丰硕成果惠及了所有成员国。在此背景下,我们期待菲律宾能珍视并延续这一良好势头,切莫因一己之私而为区域合作进程带来不必要的波折。


首先,东盟轮值主席国的平台,不应成为个别国家夹带私货、散播不满、绑架集体立场的工具。遗憾的是,菲律宾马科斯政府惯于在东盟峰会中将菲律宾自身的海洋主张包装成“东盟诉求”,试图用“团结”的辞令裹挟东盟集体为其站队。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借区域组织的声望向邻国施压,博取域外大国的同情与支持,实质上是服务于其国内政治需要,将东盟的整体利益置于菲律宾私利之下。各东盟成员国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区域组织的共同宣言必须基于广泛共识与共同利益,而非被单一国家的特定主张所劫持。马科斯政府的此种做法,非但无助于凝聚区域共识,从长远看,更可能使菲律宾在东盟内部陷入孤立,损害的是其自身的信誉与长远利益。


其次,南海问题从来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中国与个别东盟成员国在南海存在领土主权问题和海洋划界争议,这是客观事实。但同样不容否认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都对南海的和平稳定抱有共同期待。多年来,南海局势能够保持总体可控,正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悉心维护的结果。这其中蕴含的,是双方打交道过程中形成的深层逻辑与成功模式——即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彼此舒适度的“东亚精神”。这种精神,是地区国家处理复杂敏感问题的文化传统、政治智慧与外交实践的结晶,它要求各方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通过对话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任何试图将领土问题和海上分歧扩大化、复杂化,甚至上升为中国与整个东盟对立的行径,都是对“东亚精神”的背离,对区域团结的破坏。


第三,关于备受关注的“南海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磋商,各方应有理性、务实的认知。东盟国家对海上事态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也同样重视海上和平。在“准则”最终达成前,全面、有效、完整地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加强危机管控,是当务之急,也是中国与大部分东盟成员国的共识。“准则”磋商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套长效的危机管控机制,为妥善处理复杂争端提供规则和路径,而绝非将某一方的单边解决方案强加于人。国际舆论中那种将“准则”视为“限制中国行为”工具的观点,其逻辑起点就是错误的。“准则”若具有法律约束力,则必须平等适用于所有当事方,不存在任何例外或双重标准。若其属于政治安排,则其稳定性必然建立在满足或平衡所有参与方核心关切的基础之上。任何预设前提、带有偏见的解读,都不利于磋商的顺利推进。


第四,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曾言“合作与胁迫不能共存”,其暗指中国的意图不言自明。此类表态缺乏事实依据,充满无端指责和恶意抹黑的色彩,对于增进双方互信毫无建设性。真正需要警惕的,恰恰是菲律宾“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一方面持续在海上采取挑衅行动,单方面破坏谈判协商的氛围;另一方面却又高调呼吁加快“准则”磋商。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严重侵蚀了对话所需的信任基础,其责任显然不在中方。作为轮值主席国,菲律宾更应言行一致,展现诚意与担当。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努力正在不断开花结果。双方已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构成彼此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与目的地。近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的签署,是双方以实际行动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又一明证,为区域经济深度融合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也将有力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历史潮流,是民心所向。东盟之舟,航行于地区合作的大海之上,需要所有成员同心协力。菲律宾既掌东盟轮舵,更当以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为念,摒弃零和思维与挑衅行为,真正与中国及东盟各国相向而行,将海上问题置于适当位置,通过双边磋商与区域合作机制妥善处理,使之不成为干扰区域合作大局的杂音。希望菲律宾恪守东盟宪章精神,重视履行轮值主席国的职责,成为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维护者与推动者,而非绊脚石。唯有如此,方不负东盟所托,不负地区国家共同繁荣之期许。


原文发表于:《环球时报》


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丁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