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日媒:“一带一路”推动欧亚大陆再崛起

2024-11-29 10:08:21       来源:参考消息

《日本经济新闻》11月26日刊登题为《“逆转的欧亚大陆”与中国》的文章,作者是该报中国总局长桃井裕理。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的广域经济圈构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稳步向着实现推进。

中欧班列于2011年开始运行,到2023年时已年开行约1.7万列。中欧班列的快速扩张,也与中国企业进军中东欧市场的热潮相辅相成。

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和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都在匈牙利开展业务,家电巨头海信在塞尔维亚扩建了自己的冰箱工厂,电视机巨头TCL已经开始在波兰进行生产。

这些地区在日本往往被视为欧洲的“内宅”,但在中国看来则是“正门”。各种零部件和原材料被运抵中东欧,在当地加工制造为成品后,再销往欧洲其他地区。虽然中国与欧洲分别位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远隔万水千山,但如今,这两大经济体似乎正在实现整合。

对于欧亚大陆上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或许可以透过位于中国陕西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窥端倪。

漫步在面积广阔的农田间,不时能看到与“上海合作组织”有关的标牌和设施。中国领导人2019年表示,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

多年来,中国技术人员一直在这片地处黄土高原的干旱土地上从事农业研究。凭借长期以来的积累,中国与各国联合研发有关小麦、蔬菜、水果的栽培技术,试图帮助中亚成为富饶的农业产区。

乍一看,这不过是中国常见的对外援助活动,但实际上不止于此,这背后是着眼于未来粮食安全的深谋远虑。

在哈萨克斯坦合作实施的小麦研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但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2023年小麦进口量达到约1200万吨。

关键在于从哪里进口?此前,中国约八成的小麦进口量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但近年发生的变化显示,一方面,美国的份额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进口量出现上升。

对中国来说,关键物资依赖美国和太平洋各国将影响其国家安全。与此同时,中国在西部构建采购网络也意味着美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威慑力下降。中欧班列正在成为支撑国家安全的新的动脉。

从中国的视角出发,西部边境在历史上就是通向世界的窗口。丝绸之路的长时间繁荣,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而其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则是中亚陷入战乱。

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以大西洋和印度洋为舞台的第二轮全球化。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第三轮全球化在环太平洋区域兴起。而这一轮繁荣也随着美中新冷战氛围等而出现动摇的迹象。

如果按照目前的事态发展,欧亚大陆的矢量可能会从向外转而向内。世界的重心将再次向大陆的西部转移,日本则沦为位于海洋经济边疆的一介岛国。

中国领导人曾经指出,古丝绸之路见证了沿线国家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发展繁荣,我们应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