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

胡鑫:破解菲美协同的"南海话语陷阱"

2025-07-09 10:36:43       来源:环球时报

如果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舆论攻势本质是系统性的“话语操纵”。它通过系统性操纵“突显强度”、叙事框架和身份定位,将中菲岛礁争议包装为“中国挑战国际规则”的地区安全危机。这一战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妙手项目”的策划支持下,已形成分工明确、渠道多元的认知战体系。


首先是高频制造“突发危机”。2023年以来,菲律宾月均策划20余次挑衅事件,从仁爱礁“强闯运补”“激光照射”、黄岩岛“氰化物捕鱼”和“破坏珊瑚礁”等无端指控,到通过精心剪辑视频、邀请CNN等西方媒体随船拍摄等手段,将我常规执法歪曲为“军事霸凌”。据统计,仅2025年前5个月,菲方就在仙宾礁、仁爱礁、铁线礁等地组织10余次预设剧本的挑衅行动,并利用“即时影像+社交媒体”传播,制造并扩大“现场见证”效应。


其次是编造多重扭曲叙事。以“受害化框架”展示小船对抗大舰的“不对称冲突”;以“非法化框架”强行嫁接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非法裁决,将中国维权污名化为“破坏国际法治”“破坏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尽管在菲海岸警卫队承认“无实证支撑”的情况下,仍然炮制中国渔民“氰化物捕鱼”的谣言。


最后是强化中菲对抗的错误认知。借助“矮人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等耳熟能详的西方故事,打造“民主小国VS威权大国”“规则守护者VS秩序破坏者”等标签,试图将中国描述为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形象,不断强化中菲对抗的错误认知,并将中菲南海争端异化为意识形态对抗,为美国主导的所谓“民主太平洋联盟”的介入做铺垫。


实际上,菲方行动是美国“妙手项目”的本地化实践。该项目由美国空军退役军官雷蒙多·鲍威尔协调,斯坦福大学“戈尔迪之结国家安全创新中心”提供理论支持,形成“智库策划—菲方执行—西方传播”的认知战互动链条。其战术核心是五维联动:一是“以民掩军”:组织“阿廷伊托联盟”等强政治背景的民间团体,以圣诞慰问、帆船比赛、举办音乐会等名义在争议海域进行活动渗透;二是法律武器化:推动“海洋区域法案”将非法仲裁结果国内法化,并威胁就珊瑚礁破坏等环保问题再次提请仲裁;三是科考伪装:派遣所谓“海洋科学家”在铁线礁、仙宾礁进行“珊瑚礁潜水”,实际由海警船运送;四是认知作战:通过选择性和主观性剪辑(如隐去菲船危险穿插画面)、情感动员(渲染坐滩军舰人员的“艰苦”),煽动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五是媒体操纵:依托美国等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胁迫”的错误叙事。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2015年发布的《灰色地带白皮书》早已明确,此类行动旨在利用“冲突性质模糊、当事方不透明、法律框架不确定”等特点,以低成本改变力量平衡。


菲美协同的这场南海问题认知战已对地区秩序造成深度侵蚀。在安全层面,菲方“自杀式碰瓷”显著提高了爆发地区冲突的风险。2024年8月仙宾礁事件中,菲海警船主动擦碰中国执法船,随行CNN记者播报“中方攻击”,险些触发武装冲突。同时,菲美加速了在地区内的军事合谋。2023年菲律宾对美新增开放4处军事基地,2024年菲律宾军费猛增20%,并计划从美国正式引进“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等。地区内军备竞赛和安全困境不断加剧。


在国际规则层面,菲方通过国内法域外化(如“海洋区域法案”)颠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精神,更以“选择性法律适用”制造双重标准。美侦察机抵近中国岛礁12海里被称为“航行自由”,中国渔船在相关岛屿合理合法避风却被污名化为“海上民兵入侵”。


破解“南海话语陷阱”,需从话语解构、认知框架革新、制度锚定三个方向发力。第一,证据反制。可借助区块链存证平台固化执法全流程影像,如仙宾礁事件中运用多角度带时间戳的视频,24小时内迫使CNN更正报道。针对法律污名,汇集国际法专家剖析仲裁庭管辖权越位缺陷,形成针对非法裁决的系列批驳成果,并根据不同受众定向发表与投放,逐步增加基于正确法理与依据的成果体系。


第二,用情感与价值纽带重建南海问题认知框架。将黄岩岛生态监测浮标兼作主权标志,直播珊瑚礁修复实况,突出我“海洋守护者”形象;联合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激活“南海文明共同体”“蓝色命运共同体”叙事,依托宋代沉船“南海I号”、元代航海图、更路簿等实证,将主权诉求融入人类海洋遗产保护框架。经济层面可研究尝试推出“共同开发”新方案,设计油气收益共享模型。


第三,长效治理的锚点在于区域机制自主化。加速“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嵌入“争端方事先协商”“域外力量限制介入”等条款;打造多语种智能传播平台,打造系列知识传播型专家级流量IP;可尝试将黄岩岛建成国际海啸预警中心,使主权主张与区域公益供给深度嵌套。(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北京分院执行主任)